首頁 > 新聞 > 綜合 > 船市觀察 > 正文

訂單大增中國造船業現轉機?

2013-06-14 08:08:48   來源:航運交易公報     編輯:國際船舶網   我有話要說

船市拐點為時尚早

新船訂單的大幅增加,是否意味著中國造船業開始出現轉機?業內人士對此大多持否定態度。眾所周知,造船業的景氣度與航運業的景氣狀況休戚相關,目前航運業供給過剩、需求不足的狀況仍然嚴重。

受制于市場長時間的低迷,中國航運業經營困難,現金流極度緊張,一些中小航企已到了資不抵債的邊緣,破產風險不斷放大。部分航運上市企業的一季報顯示,航運業解凍為時尚早。一季度中國航企均陷入虧損狀態,虧損額高者接近5億元,特別是ST鳳凰連續巨虧,面臨退市的風險。ST遠洋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2.34億元,同比下降2.9%;凈利潤虧損19.80億元。中海集運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9.3億元,同比增長22.9%,凈利潤虧損6.9億元。中海發展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6.3億元,同比下降3.9%,凈利潤虧損4.84億元。中遠航運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7.42億元,同比增長5.19%,凈利潤虧損4507.31萬元。

不少航企將面臨“生死”大考,市場急盼國家及時出臺救市政策,幫助航企渡過航運史上的最大難關。然而對于業界期待的救市政策和規劃,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指出:“目前振興規劃的具體內容還沒有方向,也尚無出臺的具體時間表。”

陷入“兩難困境”的航運振興規劃遙遙無期。日前僅在國務院決定取消和下放91項行政審批項目中提及航運業的一些內容。其中,交通運輸部“國際船舶代理業務審批”、農業部“漁業船舶設計、修造單位資格認定”等一批與船舶相關的行政審批職能被取消。中國船東協會有關人員表示,這些項目的取消總體上看對航企是好事,還企業市場經營主體更多的自主權,有利于航企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,采取更加靈活的策略,迅速抓住市場機遇,并加快對外合作和兼并重組步伐。

業內一些分析師表示,上述權力下放或使造船業和航運業進一步松綁,但由于需求低迷、新船不斷交付的壓力,大部分航企紛紛削減運力,加上大部分航企財務狀況不好,加大力度訂購新船的可能性不大。對中小船企而言,其競爭實力更低,更難獲得新船制造訂單。另一方面,造船業和鋼貿業一樣,已經成為一個完全依附于銀行的行業。大批船企以低得驚人的保證金簽單,無非是為了申請更多的貸款以維持現金流,造船業已經成為幾乎沒有銀行敢碰的行業。